她把思政课变成“心灵鸡汤”

作者: 发布时间:2008-10-11 点击数:

在中国人民大学,一位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被学生亲切地称为“麻花”教师,因为8年前她刚走上讲台时留着一条长长的麻花辫。

在专门为大一学生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课堂上,“麻花”教师王易赢得了明星般的拥戴。曾经在许多人眼里是漫谈空道理的思政课,在王易的讲授下,却被学生称之为“思想的熏陶”、“心灵的净化”、“爱的收获与回归”。

巧妙利用传统文化中的智慧遗产

把中国古圣先贤对人生、道德品质、修身养性的论述作为课程的重要内容,打开学生的心扉,引导学生自觉思考,是王易讲课的最大特点。

很多学生都记得王易以“孝”为主题讲的那堂课。在讲课开始前,王易首先播放了一段精心制作的视频短片,片中有一段老父亲对儿子的独白,回忆往事,表达对儿子的想念和爱。片子放完,学生们依然沉浸在深深的感动之中。王易借古喻今,娓娓道来,一堂中国传统美德教育课就这样开始了。

当天上课的130多名学生,有超过2/3的人都在当天晚上给父母打了电话。2006级哲学系国防班的29名学生,一起买了29张新年贺卡,在新年即将到来时给父母寄了回去。

“刚健有为”、“仁爱和谐”、“孝与忠”、“义与利”、“德与法”、“修身养性”等每一个专题,都在王易的叙述中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而且与现实紧密相联。

准备把思政课当作必逃课或必睡课的学生张瑞,在王易上的第一堂课上就收起了英语书,越听越有兴趣。“一学期下来,我没有逃过一次课。”张瑞说。

听过王易的课后,人大教学督导员雷晟生说:“一般思政课的讲授,着重概念表述、论证以及对各种道德规范的解说,学生经常感到枯燥无味,而王易老师充分利用中华文化传统中的智慧遗产,用简单话语揭示深刻哲理,不知不觉中让学生感受内心的思想冲击。”

思政课不是“训话课”,而是“心灵鸡汤”

尽管已经读了博士研究生,但是聂萌始终有一个好习惯:在教室自习起立时,轻轻扶住自己的椅子,进出教室时轻轻掩门,不让它们发出的声音影响他人。

“这些习惯是大一时上了王易老师的思政课后养成的。”聂萌说,“这么多年了,我一直记得这些细节,少做会影响别人的事情,看似小事的事情正是一个人修养的体现。我想,这些小事上的收获会伴随我的一生。”

王易说:“刚上大学的学生有很多困惑,渴望与老师交流,而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一定不能把这门课变成‘训话课’,而应使之成为滋养学生的‘心灵鸡汤’。”

上过王易课的学生,每个人都有一本学习手册,学生可以用笔谈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课堂感悟、人生困惑以及各种所见所感,然后交给王易,王易会一本一本地批改、回复,写得多的学生一学期会写十几篇心得体会。要知道,王易的课堂都是近200名学生,最多时一学期同时教12到15个专业的学生,她的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尽管工作越来越忙,王易都坚持认真回复所有学生上交的心得。

一笔一画,寥寥数语,浸透了一位教师育人的心血。

吸引力来自教学方式的不断创新

以专业班为单位,做大学生思想问题的调查研究,是王易对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创新。每学期的第一堂课布置任务,每个专业班承担一个专题,围绕大学生价值观、政治信仰、择业就业、心理健康等多个方面,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调研,写出调研报告,在学期末进行汇报。

这一活动激发了学生们参与的热情和竞赛的意识。在王易的指导下,学生们分成问卷设计、人物访谈、文献搜集、网页制作等多个小组,群策群力,各显其能,完成的调研报告也是各具特色。

虽然已经听过几十场调研报告,可王易每次都会被学生们那种兴奋、自豪之情和互相鼓励之声所感动,她说:“调研把思想性、责任感、荣誉感融于实践之中,对学生们的课程学习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还培养了学生们的集体观念和参与意识。”

2006级历史系本科班的学生在调研报告的结束语中说:“这不是一件平凡的作业,而是38份心血的凝聚,是38个思想的积淀,是38份沉甸甸的责任。”

“作为学科育人前沿的思政课面临巨大挑战,课越来越难上,但是王易却迎难而上,通过组织社会调研、课堂讨论、办德育杂志等多种方式,使课堂教学形式多样而活泼,学生已经不仅仅把她当作老师,更当作人生的导师。”人大教务处副处长张晓京说。

据人大教务处提供的数据显示,近3年来,在完全由学生打分的课堂1e6萄е柿科拦乐校跻椎牡梅忠恢痹4.5分以上,经常还会得到满分95分,这在大班授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是非常难得的。

敬业、勤奋、创新,使王易的思政课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她的课获得教育部全国“两课”“精彩一课”教学奖,她也先后获得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宝钢优秀教师奖、北京市优秀德育工作者、人大十大教学标兵等多项荣誉。2005年,王易成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最年轻的专家之一。

《中国教育报》2008年9月25日第2版

微信订阅号

地址:河源市源城区东环路    邮编:517000
版权所有:河源市卫生学校    粤ICP备10073017号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联系电话: 办公室  07623278368
招就科  07623278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