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同与相同之中寻找教育规律

作者: 发布时间:2008-10-11 点击数:

把网络媒体和平面媒体有机地结合起来,让两边的读者互动起来,是我们一直想尝试做的。毕竟,一些地方的教师在网络上漫游还不是很方便;一些教师也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浏览网络博客上的所有内容。所以,我们把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移至这里,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希望更多的教育博客版主与我们联系,把你们最精彩的话题及讨论提供给我们。希望读者积极参与,把你想讨论的话题告诉我们。

  让更多的教师参与,与更多的教师对话。

  本期版主:

  刘可钦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四小校长

  余文森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

  版主观点・刘可钦

  教师只有意识到“学生是不同的”,才能为每个学生创造不同的发展空间。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和兴趣爱好,教师每天要面对着不同的学生、不同的问题。我们只有在不断反思、改进的过程中,才能发现属于自己的教育知识和教育智慧,而且永无止境,这就是教师职业本身应具有的研究性。

  教师的研究需要激情、理性、耐性。有了激情的研究能让教师更多地感受研究的快乐,并把这样的感受带给学生、带给课堂。理性思考才能不断感悟教育的真谛,教师研究不是跟风作秀,需要我们去认真分析。教师研究也只有耐得住寂寞、耐得住诱惑,研究才更有价值。

  一个好教师不在于他掌握了多少结论性的知识,更根本的在于他认识事物的方式。教育孩子的事情不是简单地用对错来衡量,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多角度思考,学有定律,教无定法,所以教师要学会不断反思自己的思维方式,积极在实践中改进、完善。这是教师的职业态度,也是剔除浮躁的应有方式。

  了解孩子的差异

  李道良:教师只有意识到“学生是不同的”,才能为每个学生创造不同的发展空间。的确如此,人是有自己个性的,对待这千差万别的学生,我们不能像工厂一样生产一模一样的产品,那样就违背了人是个体的、有区别的规律。教学中我们只有先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才能对症下药、因材施教,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Lisjaaa:每一天我都要面对三个班、两个年级的一百多名学生,有极差的,也有很优秀的。每一次上课前,我都要认真思考:同样的一节课,在二年级我要有两种教法,才能达到几乎同样的教学效果;对于五年级的学生和二年级的学生我又该怎么处理课堂教学细节。因材施教是不可避免的。

  轻吟浅唱:我觉得因材施教只适合小班教学,比如20多人。如果是五六十人,老师要想做到对每个同学都因材施教有一定难度。

  踏雪寻梅: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教师只有意识到这一点,才有可能理解和尊重不同孩子的言行和思维。因材施教对我们有很大的挑战,甚至实施中很难开发有效的办法,但我觉得,我们教师首先要有这种意识。

  刘可钦:“了解学生”是一种意识、一种态度、一种专业追求。如果没有这种意识,即使班上只有20个学生,也很难做到。

  何欣: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张白纸,但有的白纸上适合画人物,有的白纸上适合画风景。我们的课堂往往会出现一片繁荣,我想教师的第一感觉不应是沾沾自喜,关注的不应是谁做对了,而是孩子们是否在这节课上真正学到了、学会了多少。对每一个孩子也不要一味限制、要求他们必须达到什么标准,要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看着他们走向成功。我想老师看到结果并不是最幸福的,而看到孩子们逐渐迈向成熟的过程才是最美的。

  刘可钦:非常好的观点,教师首先要关注的是学生的真实想法,而不仅仅是正确答案。其次要研究反思如何为有困难的孩子提供有效的帮助,而目前老师多数还是依靠补课来完成。学生间的差异,有时会带来课堂上的精彩,新课程中提出的多样综合教学、多样评价方法,以及数学教学中提出的算法多样化等,都是基于对学生差异的认识而主张的现代教育理念。

  怎样对待这些差异

  似水年华:把这些落到实处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尤其对于要集“激情、理性、耐性”于一身来做教育研究,一个普通的老师都难做到,更何况是拥有七八十个学生的大班教学的老师。正常的备课、上课、改作业、补缺补差,已经忙得够呛,连记下一点课后反思都是在“挤出”一点时间的情况下完成的,何谈深入的反思和研究?不知大家有何高招。

  叶育新:教师充分关注每个学生的差异性是有效实施因材施教的前提。不管班额有多大,工作量有多大,教师都要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我认为认识并尊重每个孩子的差异性和能不能做到是两回事,但是我们应该努力去做),教育之所以可以称之为艺术也正由于这一点。如果教师用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对待不同的学生,那么教师的劳动和工业化生产有何不同?

  刘可钦:我们都有“我很忙,没有时间”的感受。忙不是坏事,说明我们很充实,但如果越来越忙的原因,是总盲目地跟在别人后面,应对各种急事,那说明是自己的工作方式出了问题。现在提倡教师研究,目的就是要老师们能够用一种研究的眼光看待日常琐碎的工作,逐步寻找高效能工作的方法。

  叶育新:学生每天也是不同的。我觉得这一点对于长期担任某班教学的老师来说特别重要。有的老师在对学生形成了固定看法之后,常常会用一种静止的眼光看待学生(特别是某些所谓好学生和差生)。其实所谓的“好学生”有时候也会依仗老师对他的好印象偷偷做一些小坏事。而那些所谓的“坏学生”要想改变老师对他的坏印象却很难。同样是做错事,坏学生受到的批评往往比好学生更多。因此,老师应该以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及时鼓励和肯定后进学生,严格对待“好学生”,不要被已有的印象所迷惑。

  QQ446765387:除了认识到差异之外,怎么了解孩子之间的差异也很重要。我常做的是:课堂上,将孩子推向前台,给孩子们更多的表达机会;课间,与孩子们多交流;在某一段时间内着重观察几个孩子,比如这周着重观察这4个孩子,下周再换,避免教师眼中的“盲点”。如果有可能,也可以把孩子家庭、幼时的生活环境结合起来分析。

  苏老师:我对不同的学生都采取相同的做法,倾听不同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做一个最能理解他的听众。而后,他们就成了我的朋友。

  教学的真正功夫不是在课内,而是与学生交流的一个又一个细节。与其我们一个又一个地因材施教,不如创造一个他们共同的世界。

  娴雅:布置作业时应分层次,给不同的学生不同的作业、不同的要求。一个好教师不仅在于他认识事物的方式,我认为还有一点是解决事物的方式,不同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教学方法。

  在差异中找规律

  张维国: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根据国情,我们还是在进行班级授课制,但是面对学生的差异,教师必须要有研究的精神。如何让不同的学生在课堂上有不同的收获,让每个学生都能满怀信心地不断进步,这是我在备课时考虑的重要问题。我备课和上课主要面对低中高三个层次学生的水平来进行。如果孩子基础较差,在解决问题时出现了困难或错误,我会及时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辩论,也让各个层次的学生思维互相碰撞,激发思考的热情,这样全班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

  黛儿:是的,在不同之中寻找相同之处。很有点哲学味道,这确实也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攒和形成属于自己教育学知识的过程。

  金水毛毛:现在的教师,包括我自己缺少的就是这样的品行。很想耐得住寂寞忙碌于自己喜欢的、也是钟爱的教学活动之中,看看书,做一些调查研究,可天天忙碌于各种应付活动中,就连备课时间也是拖了又拖、放了又放。具体的研究就流淌于这样的日子之中,很苦恼!怎么办呢?

  叶育新:这些要素都很重要。激情是一种研究态度,容易产生却不容易保持。尤其是长期的激情,这也许和教师们日渐迷离的价值观和普遍存在的职业倦怠有很大关系。针对小学老师的职业特点而言,我觉得小学老师的研究应该立足于课堂,从小做起,以小见大,不宜大而全。

  小人鱼: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教学工作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就离不开教学研究。写教学反思就是一种教学研究,研究我们课堂教学的成败,反思我们教学中不足的地方,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反思我们教学中成功的地方,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发扬并及时总结。只要我们坚持这样做,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不断进步。

  刘可钦:反思确实是教师成长的重要方式,个案的积累也是教师成长的一条必经之路。用研究的眼光发现、记录、思考日常的教育个案,长期积累,不断沉淀,在众多案例当中寻找共性,探寻教育规律,所谓“悟性”就是对实践的不断思考而生发出的教育观点。

  引导和影响学生

  swallow9:虽然学生是不同的,但我们教育的整体目标是培养人,在这个大同的方向目标下,好的教育行为特征是有共性的,对不同个性学生的引导和影响目标也有趋同性。

  Dandongsun:学生好的思想是老师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培养出来的,老师在上课前要对所讲的内容有充分的认识,启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所以,一个好老师不是给学生讲了多少题,而是给学生灌输了什么样的数学思想。

  李道良:“一个好教师不在于他掌握了多少结论性的知识,更根本的在于他认识事物的方式。”这与现在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不是知识,而是经历获得知识的过程,有了这样的过程,学生的发展才有可能实现。何况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体验,一种学习,一种积累。

  资源林子:我们不仅教给孩子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正确的思维方式。

  咖啡加盐:知识学不完,我们应该将学习内容作为重要载体,在经历学习、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关注学生“学力”的提高,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才是我们教育的真正目的。

●我们的课堂上往往会出现一片繁荣,我想教师的第一感觉不应是沾沾自喜,关注的不应是谁做对了,而是孩子们是否在这节课上真正学到了,学会了多少。

  对每一个孩子不要一味限制、要求他们必须达到什么标准,要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看着他们走向成功。我想老师看到结果并不是最幸福的,而看到孩子们逐渐迈向成熟的过程才是最美的。

  ●有的老师会对学生形成固定看法(特别是某些所谓好学生和差生)。因此老师应该以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及时鼓励和肯定后进学生,严格对待“好学生”,不要被已有的印象所迷惑。

  ●我对不同的学生,都采取相同的做法。倾听不同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做一个最能理解他的听众。教学的真正功夫不是在课内,而是与学生交流的一个又一个细节。与其我们一个又一个地因材施教,不如创造一个他们共同的世界。

微信订阅号

地址:河源市源城区东环路    邮编:517000
版权所有:河源市卫生学校    粤ICP备10073017号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联系电话: 办公室  07623278368
招就科  07623278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