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的“预感”

作者: 发布时间:2008-10-11 点击数:

案例:
  她是一名高二女生,她说自己的学业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但自己的性格较内向敏感,但与人交往正常。一段时间以来,当她看到或者听到一些不好的事情,总觉得这些事情在自己身上也会发生。如谁出了车祸、得了什么绝症等。后来,她又发现自己对某些事情一旦产生了不好的想法,这件事后来就会发生。例如,有一阵子老听到同学之间在讲丢钱包的事,她就想自己总有一天钱包也会丢的,果然没过几天,她的钱包真的丢了。现在她一听到或看到不好的事情,就感到害怕,担心这些事会降临到自己头上,她觉得自己对不好的事仿佛有种预感,只要一想就会发生。结果这些想法和担心开始影响到她的学习,现在离高考还有一年的时间,她不知该怎么办?
  案例分析与心理辅导:
  在咨询中,我们告诉她这是一种“自我牵连”倾向。“自我牵连”是指将完全无关的外界事物视为与己有关。一般说来,每个人都有一定程度的自我牵连倾向。正因为有这种特性,人才能够保持对客观事物的敏感性,关注他人、关注社会。但是,如果这种倾向过分发展,则会对事物过分敏感、过分关注,导致对事件的歪曲判断,给自己的心理带来困扰。过分的自我牵连倾向产生原因与个体性格关系较大,如在性格方面较内向、敏感,过分追求完美等特点,易使人过分敏感,过分关注自己,过分关注别人的评价,很容易将自己与外界事物联系在一起。从她的情况来看,这种自我牵连倾向还和她目前所处的特殊的情境有关,即很快就要高考,在这种背景下人会变得较敏感,尤其是希望自己能够一切顺利,不要出差错。因此不知不觉中就会对一些不好的事情产生回避,甚至惧怕的心理。明白了这个道理,就需要学会正确地来分析、判断周围的世界,正确地来看待所发生的事情。
  首先,我们和她探讨了第一个问题,担心可能发生的种种灾难还没有来临之际,我们对此的担心是否有价值,有意义?显然在现实生活中任何的担心、害怕都不能有效地阻止可能发生的事情,既然如此,我们又何必去担心,去害怕?从另一方面看,如果所担心、害怕的事情根本不发生,哪么这种担心、害怕就会给现在的生活造成困扰,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具有理智的人应该知道作出怎样的选择。其次,和她探讨了第二个问题,即如何克服自己的幼儿心理。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心理学家认为人有四种年龄,即生理年龄、实际年龄、智力年龄、情绪年龄。在一般情况下,前三种年龄通常是基本协调的,但情绪年龄(即情绪的发展)明显不成熟,表现为落后于其它三种年铃。在遇到问题时,情绪反应容易像儿童一样幼稚,表现为一个成年人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仍然沿用儿童的方式,在她身上就出现这种情况。例如,周围发生的一些不好的事情,并不会因为我们的担心、害怕,或因为我们是否经常去想它,它就会发生;而不担心、害怕,或不去想它,它就不发生。而她却认为这些不好的事情只要自己一直担心、害怕,或一直想它,它就有可能发生。我们向她指出,这是一种非理性的思维,是儿童才有的思维。我们举一例子,比如一个孩子在幼儿园不听话的时候,妈妈会说今天晚上我不来接你了,结果母亲因为临时有事迟到了半小时,在这等待的半小时里,孩子会真的认为妈妈不要他了而伤心不己,但成年人都知道母亲当时讲的不过是气话而已。再如她对钱包丢失的事情的看法同样也表现出幼儿的心理。其实钱包丢失的事情只是一个偶然的巧合,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事情是经常发生的,无论你是否担心或害怕,它都有可能发生。而她却把这种偶然发生的事当作必然,这同样是在儿童身上才会有的。通过讨论,她明白了问题所在,表示以后遇事要学会理性分析,对自己出现的幼儿心理进行批判,克服不必要的担心和忧虑。
  仓山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
  闽江学院心理学教授 陈晓荆

微信订阅号

地址:河源市源城区东环路    邮编:517000
版权所有:河源市卫生学校    粤ICP备10073017号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联系电话: 办公室  07623278368
招就科  07623278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