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改善人际关系
由于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尤其是当今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已经变得越来越“小”。经济的“全球化”使人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变得越来越重要。与此同时,现代高技术带来的生产方式的变化也使得劳动的个体化日益凸显,从而造成人与人之间感情交流匮乏,人际关系疏远。而体育运动的竞技性和群体性恰恰为人际交往提供了机会,使人与人之间在激烈竞争的同时,形成提供了一种亲和力。在体育运动中不必用言语即可相互交往,亦可找到志趣相投的知音。他们可以通过一个手势,一个活动等直接或间接地沟通信息,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一种情感,并能获得较高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另外,一些体育集体活动项目本身就对参与者提出了相互交流、相互信任、相互鼓励的要求,人们只有密切配合,互为默契,发扬团队精神,才能使比赛获取得好的成绩。对那些性格怪癖、郁郁寡欢的学生,体育活动不仅能使他们改善人际关系,而且还能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树立自信心,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
2・5 树立成就感
顽强、果敢,具有强烈的成就意识,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现代人特别注重自己的人生价值,注重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而体育运动在体现人的价值方面所具有的得天独厚的条件,这也使得体育成为了影响极为广泛,备受人们关注的事业。体育活动的成效应无疑对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十分有益。人们在参加体育活动并坚持锻炼中,不断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生理机能和身体素质得到增强,运动技能技巧得以提高。当取得这些成绩后,人就会产生自我成就的认识和情感体验,产生愉快、振奋和幸福感。因此,适宜的体育活动可以使人们重新认识自我,把握自我,提升自我,尤其能使有忧郁情绪的锻炼者获得心理满足,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增强自信心,消除忧郁。
3、各类体育项目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体育项目的多样性为调节人们的多种心理障碍,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不同的项目,具有不同的锻炼价值,对人的心理也有不同的影响。把握各种体育项目的特征,适时的,有针对性的选择和开展体育锻炼,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们按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性,把一些体育项目作大致的分类。需要指出的是,体育锻炼的效益常常是一种综合效益,这些项目的划分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其中不少项目有一定的交叉。我们划分的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增强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实效性。
3・1 群体性项目 假如你自己不太合理,不习惯与同伴交往,那你就选择足球、篮球、排球以及接力跑、拔河等集体项目进行锻炼。坚持这些项目活动,可以帮助你逐渐改变孤僻的习惯。
3・2 激励性项目 假如你胆心,那就应多参加游泳、溜冰、滑雪、拳击、摔跤、跳马等项目,这些运动要求人不断克服各种胆怯心理,以勇敢无畏的精神去战胜困难。
3・3 灵敏性项目 如果你处事犹豫不决,不够果断,那就多参加乒乓球、网球、羽毛球、跨栏、跳高、击剑等体育活动。进行这些项目的活动,任何犹豫、徘徊都会延误时机,遭到失败,从而帮助你养成果断的性格。
3・4 调控性项目 假如你遇事不够冷静,那就应该多参加下棋、打太极拳、慢跑、骑自行车等活动。这些活动能帮助你调节中枢神经的兴奋性,增强自我控制能力,使急躁、冲动的弱点得到改进。
3・5 耐力性项目 如果你做事总是担心完不成任务,那就选择一些跳绳、做操等项目进行锻炼。坚持一个星期后,信心就会得到逐步增强。
3・6 挑战性项目 假如你发觉自己有好逞强、易自负的短处,你可选择一些难度较大,动作较复杂的技巧、跳水、体操等项目进行锻炼,也可以找一些比自己强的对手对垒,你就会发现“山外有山”而收敛不良个性。
4、体育锻炼应注意的问题
按照新的体育与健康的教育理念,体育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加强学习,努力的提升自己,完善自我。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促使体育教师必须站在一个更高的平台来重新审视传统的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为此,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4・1 切实树立“健康第一”的观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设置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的基本内容,而其中第一章便是《你的身体健康》。离开了健康也就失去了体育锻炼的意义。
4・2 加强学情研究 在体育锻炼中,不仅学生要针对自己的实际选择好自己的项目,也要求体育教师加强对学情的研究和教学内容的研究。要从生理、心理、兴趣、爱好、技能等方面了解学生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锻炼计划。从心理健康教育出发,研究学情具有了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学情实施有针对性的分类锻炼和分类指导,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发展个性,提高教学效益,培养健全人格的需要。
4・3 处理好“体”和“德”的关系 从根本上讲,心理健康问题是德育问题。体育教师不只是教授给学生以体育技能,还要关心学生的思想、情感、性格、心理等诸方面的问题。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增强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帮助学生树立为祖国健身强身的自觉意识,使其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4・4 处理好“质”和“量”的关系 要想使体育锻炼达到心理转化的目的,活动时必须有一定强度、质量和时间要求,每次锻炼的运动量应从小到大,循序渐进,一般三个月为一周期。同时应注意运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如果体育锻炼与运动保健、医务监督相吻合,则会收到更为理想的效果。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具有密切的关系。新的体育锻炼理念给广大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时代的要求,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培育一代新人的要求。作为体育教师,我们必须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